近日,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领域的研究贡献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在全部184项ADC相关研究中,中国企业贡献了89项(占比48.4%);而在69项双抗研究中,中国占比高达49%。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从“跟跑者”向全球抗体药物研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随着A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2025年会上公布的十大热门靶点持续升温,CD47-SIRPα、CLDN18.2、DLL3等新兴靶点正推动抗体药物向更高特异性、更低毒性的方向进化。
2024年全球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已突破1080亿美元,其中ADC药物增速尤为惊人,从2024年的108亿美元预计增长至2032年的34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5.6%。中国市场表现更为亮眼——2024年抗体药物市场规模达到约1374.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行业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技术迭代与临床需求的双重驱动:截至2025年初,全球有超过3100种药物偶联物处于研发管线中,其中传统ADC占1850种;双抗药物在中国增速领跑全球,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18.8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4.39亿元,增幅超135%;肿瘤坏死因子(TNF-α) 作为全球畅销靶点,其抗体药物在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仍占据核心地位。
“抗体药物已进入精准制导时代。” 卡梅德生物科技研发总监王磊博士表示,“我们建立的600+靶点抗体库覆盖了从传统靶点如PD-1/PD-L1到新兴靶点如CDH17、STEAP1的全谱系,这些分子工具正在加速全球药企的抗体药物发现进程。”
作为先天免疫检查点的关键调控通路,CD47在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SIRPα结合发出 “别吃我”信号,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清除。Magrolimab(吉利德) 作为全球进展最快的抗CD47单抗,在III期临床中面临贫血副作用挑战。新一代抗体通过表位优化降低毒性,如信达生物的IBI322通过Fc区域改造,显著减少红细胞凝集现象。
临床突破:2025年ASCO公布的数据显示,CD47抗体联合PD-1抑制剂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中ORR(客观缓解率)提升至58%,较单药提高25个百分点。
Claudin 18.2在60%胃癌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且具有高度组织特异性,使其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这一靶点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在正常组织中仅表达于胃黏膜分化的上皮细胞,而在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中广泛表达。Zolbetuximab(安斯泰来) 作为全球CLDN18.2靶向单抗,已获批用于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腺癌。
中国药企在该领域布局积极:康诺亚生物的CMG901(CLDN18.2 ADC)已进入III期临床,创胜集团的Osemitamab(TST001)在II期研究中显示与化疗联用ORR达72.5%。
策略:CAR-T疗法与双抗构建正拓展该靶点应用边界。科济药业开发的CT041(自体CAR-T细胞疗法)在晚期胃癌中ORR达61.1%,为化疗失败患者提供新选择。
TROP2(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蛋白)在多种上皮源性肿瘤中高表达,已成为ADC药物开发的热门靶点。其价值在于介导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与不良预后相关。Dato-DXd(Datopotamab deruxtecan) 由阿斯利康/第一三共开发,2025年1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接受过化疗后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不可切除或复发性乳腺癌成人患者。该药采用创新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d)作为载荷,相比传统化疗显著延长PFS(无进展生存期)。
中国进展:科伦博泰的SKB264(TROP2 ADC)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中II期研究ORR达44.9%,云顶新耀的戈沙妥珠单抗(Trodelvy®)已在中国获批mTNBC适应症。
挑战与突破:优化连接子设计以降低间质性肺炎风险成为研发重点。宜联生物开发的TMALIN™平台通过酶控特异性释放毒素,将相关毒性发生率降低至3.2%。
DLL3(Delta样配体3)作为非典型Notch通路抑制性配体,在小细胞肺癌(SCLC) 及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中高表达(80%以上),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其过表达与SCLC的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Tarlatamab(安进)作为全球第一批的DLL3/CD3双抗,在III期DeLLphi-301试验中显示中位总生存期(OS)达14.3个月,较标准治疗提升近一倍。该药已获FDA优先审评资格,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获批上市。
中国创新:南京维立志博的LBL-058(DLL3单抗)在克服耐药性方面展现潜力,其临床前数据表明可有效抑制DLL3阳性肿瘤细胞增殖。再鼎医药引进的ZL-1310(DLL3 ADC)采用新型连接子技术,在SCLC动物模型中实现68%的抑瘤率。
B7-H3作为B7家族成员,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通过抑制CD8+ T细胞和NK细胞活性促进肿瘤免疫逃逸111。其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第一三共的Ifinatamab Deruxtecan 已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该药采用专有的DXd技术平台,在I期研究中显示ORR达52.6%。
中国突破:宜联生物的YL201(B7-H3 AD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Ib期研究显示ORR达45.5%,百奥泰的BAT8009(B7-H3 ADC)已进入临床II期。
2025年ASCO年会见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历史性跨越——11项研究入选重磅研究(LBA),创下中国在ASCO的历史新高。这一数字在十年前(2015年)还是零。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ADC和双抗领域的研究贡献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1.正大天晴的TQB2102(HER2双抗ADC):全球优先进入III期临床的HER2双抗ADC,在晚期乳腺癌中ORR达57.1%,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仅3.2%;
2.康宁杰瑞的JSKN016(TROP2/HER3双抗ADC):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中初步ORR达80.0%,有望解决TROP2靶向治疗的耐药问题;
3.乐普生物的MRG003(EGFR ADC):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关键II期研究中,ORR达30.2%,较化疗提高近3倍,获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
双抗领域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新名片”。2024年至今,中国PD-(L)1/VEGF双抗领域达成多笔重磅海外授权:
1.三生制药与辉瑞: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2.礼新医药与默沙东:5.88亿美元首付款+最高27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3.普米斯与BioNTech:8亿美元首付款+最高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PD-1/VEGF) 在非小细胞肺癌III期研究中显示,联合化疗组PFS达11.1个月,显著优于K药联合化疗的7.9个月。该药海外权益以50亿美元总交易额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创下中国双抗出海纪录。
双抗ADC通过同时靶向两个肿瘤相关抗原,增强肿瘤特异性并克服耐药性。百利天恒开发的BL-B01D1在I期研究中显示: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ORR达63.2%,在三阴性乳腺癌中ORR达45.5%。该药已在全球启动9项III期研究,覆盖六大实体瘤适应症,成为双抗ADC开发的标杆。
新型连接子技术是ADC疗效突破的关键:
1.宜联生物TMALIN™平台:采用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连接子,毒素释放精准度提升50%;
2.乐普生物的可裂解连接子:MRG003的DAR值稳定在3.8-4.2,产品相关杂质<0.5%;
3.科伦博泰的Kthiol连接子:实现血清半衰期延长与胞内高效释放的平衡。
随着抗体药物研发进入深水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驱动着新靶点探索与联合治疗策略的创新。
1.LILRB4(ILT3):骨髓微环境免疫逃逸关键靶点,IO-202在复发/难治AML中初步ORR达38%;
2.STEAP1:前列腺癌特异性六次跨膜蛋白,艾伯维的ABBV-969(ADC)进入I期临床;
3.CEACAM5:广谱肿瘤标志物,百济神州BG-C477(ADC)在结直肠癌中显示ORR达42%;
4.CDH17:消化道肿瘤新靶点,维立志博LBL-054(ADC)已进入临床阶段。
1.A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ROP2 ADC联合PD-1在TNBC一线治疗中ORR提升至85%,较单药提高30个百分点;
2.双抗+放疗:PD-L1/TGFβ双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在转移性实体瘤中疾病控制率达91%;
3.表观遗传调节+抗体:HDAC抑制剂增强CD47抗体肿瘤吞噬效率,临床前模型显示协同效应提升5倍。
根据GlobalData预测,到2030年,全球抗体药物市场将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双抗与ADC将占据40%以上份额。在这一浪潮中,中国创新药企凭借靶点创新、技术迭代与临床开发的全面突破,有望在全球抗体药物研发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全球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可及的治疗选择。